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老師不是教練


    我們都知道老師和教練有所不同,但是老師教學卻經常纏繞著「教練情結」。 過去的教學模式,這兩者或許是沒有區別的,也許老師也經常把自己當成一個教練,因為過程是訓練學生,讓學生達到設定的目標。
    這幾年教育思潮一直在討論,回到孩子身上的學習,身為老師在這種思潮下,有時也會焦慮,回到孩子要如何安排學習,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他們如何能夠同時學習?因為過去我們都服膺同樣學習標準,認為經過老師的教學後,學習的學習成果會有一定的標準,所以老師準備好學素材,以身體律動教學而言,老師總要安排一段學生律動的動作,學習的過程是老師將這些編好的動作,逐步遞交給學生,學生的確都學會了老師所教的動作,但學習只有模仿和技能的學習,為何要如此做?動作的基本元素是什麼?老師為何這樣組合這些動作?如果修改一些動作可以嗎?對學生而言,過去他們不必思考這些問題,反正老師帶給他們的動作,他們完成這些動作就是學習完成,老師可以從事先訂好的標準,比照學生完成的程度,給他們一個學習的分數。
  在課堂上,認真的學生可能完全模仿老師的動作,還能達到老師要求的感覺和表情,是屬於這堂課的成功者,他對於舞蹈或律動原就有特別的興趣或更高的能力。不過,大部分學生是一般的完成者,他們認為在學校、在教室內把老師準備的教學內容學會了,就是學習,所以他們將動作記住、完成了,老師會給他們打成績,得到分數就是完成學習。也有少部份學生,在身體動作表現本來就有嚴重的障礙,原因是他本就對於身體沒有感覺,或動作已經超乎他的能力,無法模仿老師的動作,這些落後者,因為沒有完成動作,得不到學習成就,在幾次學習活動後,就主動放棄了,成為永遠的落後者。
  因為設立了標準,要達到標準所以必須藉由學習活動來達成,而最容易達成目標的方式就是直接訓練,把目標當內容,經由學生重複練習,達到設定的目標,教學完成,而且可以大聲地說達到教學目標。但不同的學生真的需要同樣的標準嗎?在我初任教師的那幾年,有一回我擔任監考老師,監考的班級是同仁都爭相安排孩子到她班上的名師,那一節考國語,有個題型是照樣造句,這是靈活又有創意的考題。我巡視發現全班學生的答案幾乎都一致,考試結果這個班的成績還是教其他老師羨慕。當時心裡就充滿狐疑,這樣的測驗意義在哪裡?如果以成績來看老師的教學的確成功,我後來終於明白,這就是教練的訓練結果,並非教學的成果。如果學生都願意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學習活動,那麼短期的標準測驗或評鑑真有那麼重要嗎?
  不過因為有標準,家長和老師會隨著標準要求學生,達到標準比過程重要,是科舉考試、聯考都是這樣時代產物,現今的升學測驗就是糾纏在結果比過程重要,只要達到標準不管手段如何。回到學習真原本的面貌,真的是這樣嗎?
    所謂回到學生身上的學習,老師才是真正教學者,回到某項學習的源頭,讓學生嘗試,慢慢累積,然後發現到她能夠達到的程度,標準不再是老師教學的最終目的。事實上國民教育的目的從來都是在建立學對學習的興趣,學習標準有時反而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有了標準就會有教練出現,我們希望老師是引導學習並非教練督促練習。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出現教練心態,但我也經常反思自己,不要出現教練情結。

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

美感教學五

身體動作發展與創作
  利用三周、三節課時間帶領學生嘗試創作,結合前兩次的動作展,配合聲音課程老師使用的嘉禾舞曲,讓學生結合音樂,感受並發展出一段與自己身體工作,並與他人合作的作品。
  教學過程我扮演刺激學生發展身體動作,並做簡單的方向規劃。學生則扮演發展自身的動作,結合音樂的感覺發展,並能夠在群體中展現自我,也能和同學共同完成一件小品舞蹈。
    我將嘉禾舞曲的音樂分為三大段,第一段從上一次的教學活動所發展的四個動作中,由學生選擇一個從場外進場後動作凍結,讓動作進場後,還能思考自己必須再畫面的哪個位置,由學自己去思考和處理,這個片段完成比較沒有問題,因為單純所以幾乎學生很快就完成了,部分同學位能帶著動作上場,上場後位置也沒能處理,所以讓學生就自己所表現的成果在握討論和修正。這時候我就發現上課時間太短的問題,過去上表演課我都兩節課連排,所以學生在創作、修正、再創作能夠在同一次的上課完成,但一週一節的上課模式,再修改的過程必須一週後才能完成,學生對於發展動作已經遺忘,下一次必須再提醒重來,這是上課所遭遇到的難題。但在學校的現有的課程安排下來完成美感教學的任務,對於教學實驗所展現成果,才有解決提升目前教學安排的意義,當然如果能因此改變學校體制的教學靈活度,對於整體教育的意義或許更大。     
    樂曲的第二段和一、三段的曲式不同,我原本希望學生討論兩~三個整齊的動作,但第一次的練習後,發現學生將前次活動的四個動作連續呈現,而且重複一次的效果不差,我立即修正這一段的動作要求,讓學生把原來發展的四個動作在音樂中完成。而且強調兩兩互動的感覺。又一節課結束了。短暫的上課時間,要帶領學生比較開放式的創作,似乎存在著先天性的扞格,在強調教育要開放學生的頭腦的當下,教育體制和開放思考卻彼此抗衡,這是陳年之痛,即便是政策端的頭腦看到了,回到學校周課表的排課安式,及固著於每週授課時數的授課安排,卻阻礙教育的開放步伐。當然我們已經習慣了困境中奮鬥的上課模式了,偶而只能在寫文章得時候,發發牢騷罷了。
  終於來到結束單元一節課,一週的時間常在思考,學生能否如期的完成,當然也在想學生能夠如自己的想像搬完成創作嗎?更難排除的依舊老師心中那排回不去的「教練情結」。因為我們希望學生完成如我所標示的教學目標:和同學共同完成創作,且能了解其中動作發現任發展的意義。
  朝著教學目標前進,希望本周能夠帶著學生完成創作,第三段我給學生的指令是完成兩個整齊的動作,在練習過程中發現學生很自然地以性別來區隔動作,我馬上提醒希望分組表現也應考慮到不同性別的組合,學生大都能夠及時修正,但性別的整合在五年級學生身上的確還是大問題。學生終於完成任務,我將們的成果錄影,原本希望學生能過看領後再次修正,但時間永遠都不夠用。

  上課後提問學生在活動中學到什麼?結果令我滿腦問號?
https://drive.google.com/folderview?id=0Bz0G30OP3t76WVJvZklTcmZNMlk&usp=sharing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美感教學四

美感教學四~從即興的身體動作,為創作準備

  經過上回以肢體造型動作引導,這次我以動態的肢體流動來啟動學生的身體,並發現動作。以四拍為單位,每四拍學生完成一個動作,我持續四拍的鼓聲,讓學生不斷在動態之中發現動作。同上回一樣隨機停留在某一個動作,作為編號1的動作,請學生記住自己的動作,活動繼續,並在幾次動作後讓學生回到編號1的動作。提醒學生是否爭正的記住自己所發展的動作,之後同樣的活動方式發展編號2、3、4的活動,第一階段活動結束。當學生發展了四個動作,就持續的反複這四個動作,讓學生熟悉所發展的動作。
    這一系列我將發展為本學期第一次創作的作品。對於作品的完成,必須考慮到許多美感的要求,學生可以就他們所發展的動作,持續的調整到整組和諧的一套動作,這樣的一套動作需要更多合作和協調,如果學生在分組討論的過程缺乏同理心,無法與他人合作,整組的作品會難成行,所以接下來的挑戰除了必須提醒學生動作的原則,讓他們在創作的過程中逐步發現美感的要素,更重要的是協調學生彼此間合作學習,達成任務。
    本次課程除了發現動作外,也希望能夠和上回一樣,以個人的動作基礎,共同完成一組的表演,要如何進行創作、選擇動作及組合,以及完成作品需要具備的條件,學生在完成單一動作時,就發生了許多難以合作的狀況。主導性太強的同學要求別人要付從他的意見,或是在自我的感覺中,不考慮別人的同學,也有完全無法安靜的和他人討論的學生,如何讓他們在分組中,能和同學共同合作學習,可能的難度有待考驗。
  美感教學四~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美感翻轉教學

翻轉教學,我們已經翻轉好多年了
  
  從教學引導中,發現動作、發展創作規則,然後帶領學生完成創作任務,這就是教學的主要任務。
  過去,教學概念總是停留在老師設計的教學內容,教給學生學會這些內容就是完成學習。這我們都稱為傳統的教學方法。老師完全主導學習的內容,教學就是將老師準備的內容假設為學生最需要學習的內容。把學生教會了,老師完成任務,學生學習完成繼續下一個學習。例如:舞蹈的學習,就是老師設計好一支的舞蹈的動作,或是先去學習一支舞蹈動作(如課間韻律舞),而教學的過程是老師將這些設計的動作,逐步的帶領學生,按照節拍學會動作,學習過程就是學生跟著教師的指導,一步一步地完成作品,最後做總結的演出。而演出時的評分是總結性評量,所以佔學習成績的比重最高。
  如果,將教學過程稍作修正,動作設計的過程,也帶領這學生去發現、探索和選擇,在逐步完成這些動作時,透過分組教學,讓不同的組別跟隨老師帶領探索的過程,發展屬於自己一組的動作。一個班級教學可能展出不同的幾組作品,而且還能彼此觀摩、分享、討論。之後再進行修正。呈現的過程不是總結評量,而是教學流程的一環,每一個環節都能評估自己在成長。
  兩種流教學程,都是老師帶領學生完成作品,第一種的教學結果,教師可控制的層面較高,而且最後作品的完成度也會較完整,學習的成果也更具體。從輸入到輸出的流程是可控制的,意外較少。第二種可以帶給學生更多思考和討論的空間,學生會探索自己的可能,發現自我、認識自我,也能經歷元素的探索到創作完成的過程,了解創作的醞釀、發展和完成。最後的作品可能殘缺不全,精準度不高,學習的成果不是具體可見,從教學開始、發展到結束也不是老師所能預測和控制的,教學目標的敘寫,無法非常精準的說明所達成的具體能力。相對於第一種方式,不確定性很高。兩種教學的過程同樣都是活動的方式,同樣要完成作品為任務。
  如果我們以第二種肢體動作教學的方式,來解釋所謂的翻轉教學,相信就很容易理解了。現在所謂的翻轉教學強調的就是把學習權回歸學生,讓探索的過程讓學生參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老師設計的績學內容是去獲得知識過程的步驟,而不是讓學生就現有的知識認識和記憶而已。所謂的翻轉在藝術教學事實已經行之多年,因為藝術的學習從來都不是直接教給學生作品的過程,而是帶領學生在知識、想法和技術嘗試、巧累積的過程。
  如果僅是從學會藝術表現的層面來看,我想上面兩種方法都可以達到,儘管老師在教受一個作品的過程,一定透過各種方法讓學生來學會教學設計的動作,在動作帶領地的過程,學生的技術學習一定跟著成長累積,最後才有可能內化成一個作品的演出。所以這種學習方式,過去廣為老師採用,也因為在教育上,重視評量和成果的關係,這種教學方式可以確保完成教學設定的目標。在教育上成果方面,短期就能做統計、規劃和比較。所以曾經成為教育主流思考。
  如果從美感建立的角度來看,藝術的學習如果能夠回到最初的源頭,例如舞蹈表演回到身體的探索,動作的發生在於身體如何運用,而肢體運用當然需要某些技術面的支持,在探索過程如何了解到高難度技術是需要時間錘鍊的,而在當下如何透過現有身體的本能,經過一些努力之後,可以完成想像中的作品。對於美的想像不再是空想而已,而是在思考為何他人能夠表現得如此扣人心弦,自己必須透過那些學習才能達到相同的目標,對於每有期待,而且對完成的步驟有深刻的理解。在逐步探索中建立自己對美的感受,學習是一直持續累積而上的,沒有所謂的終點。

  一直以來,在表演藝術教學中,我就持續這樣的觀點。所以帶著探索、發展和創作。在這次的美感教學中,讓我更深入思考,在探索中回歸到增加美感的累積。我也在嘗試把這些任務在學生身上發展和試探,希望能夠讓藝術教學在美感探索上,能有更聚焦的教學模式。

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

五年級的美感教學 二、肢體活動

  肢體活動在三、四年級的表演藝術教學中,學生已經有很多經驗,在靜止中做不同造型的123木頭人的活動,已是學生習以為常的活動,五年級的學生如何讓他在同樣的活動中得到新意?或讓他們覺得有更多的挑戰性?我該如何開始引導?教學前這是老師必須思考的問題,如我對這些問題有基本的相法,相信教學的意義就會凸顯出來,如果教學只是照本宣科,那教學必然是無趣又無聊。
  五年級學生對於性別的分野,比起中年級是敏感而又好奇,想要破除學生之間性別的界線,一定要讓他們能夠在活動中完全的忘我的境界,過去我也曾經在學生性別方面做更多的突破,但只要一分組,需要身體接觸,所有的努力都會在瞬間破功,性別似乎是學生牢不可破的藩籬,有時會覺得越努力企圖去突破,得到的反效果越多。肢體活動在個人的肢體造型活動已經有太多的經驗,美感的教學,應從自己的出發,結合更多元素後,表現出更具美感的表現,而群體造型如果只有同性別一組,表現就缺乏多元組合的特性。所以,學生能夠忽略性別的元素,進行群體造型活動就變成這次活動主軸。目的希望學生有多元的肢體表現,又能在身體上破除性別之間的隔閡。所以我運用了身和地面接觸點活動。
  活動從單人接觸地面的點開始,不同的接觸點會形成學生不同的身體造型,接著是兩人,分組時請特別要求要有不同性別的組合,有些學生主動要請不同性別的組合,部分學生還是堅持同性別的組合,這是我從三年開始的要求,只要超過某個比率的異性分組,活動就會持續,而比率永遠都在老師的心中,因為在活動一開始就過度的強調性別的問題,接下的活動必然低盪到無法進行。活動要求是兩人除觸地點外,還須有部分的接觸。接下來當然是多人一組,八人以上接觸在地上點越少,身體接觸的機會就多了,大部分的學生此時都已達成任務為目的,和其他同學接觸已經變得理所當然。
  經過這個活動,我更確立往後教學的目標,教學活動計畫每次上課都要分組完成一項任務,希望學生能盡力完成。已完成交付的任務為目標。活動內容自然以身體的美感呈現為主。我認為交付給學生任務,他們要達成任務就必須放下自我,在團隊中盡力地朝向任務目標。
  接下來,我的任務當然是設計一次又一次教學任務,要挑戰學生了。

教學活動照片

五年級的美感教學: 一、持續遊戲化的活動教學

                五年級每週一節的美感教學的執行,雖然有很多想法,但將想法落實在這一節課才有意義,五年級的小朋友,在三、四年級都曾經上過我的表演藝術課,美感教學如何將他門已經擁有的身體表演經驗,在以創新和創意的基礎,能夠進行創作,創作時能夠更清楚美感表現的原則。也就是在原有表演的基礎經驗下,透過創作的過程,理解美感原則,並能說出美感表現的重點。

    因此,在教學中必須強調的重點,是讓學生思考如何才能更好、更順暢、更完整、更有可看性。當然,能創作的基礎必須理解如何運用身體的元素和創作原則。所幸,這批學生在三、四年級的表藝課就學習過身體創作的元素和原則,讓我在這一年的教學活動,能夠從美的原則來帶領教學,同時也檢驗過去兩年教學之後,學生在身體和聲音語言表達方面,在應用的過程他們感受和實用的能力到底有何不同。
    學期開始還是先給學生簡單又有興趣的遊戲活動。剛編班,同學之間並不熟悉,所以先讓同學玩互相認識的遊戲。五年級學生對遊戲依然熱切,讓學生喜歡這堂課還是我必先建立的基本調性。上課只要符合學生的興趣,才能帶領學生有效學習,老師必須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才能掌握學生是否維持高度的參與感。開學的前兩週我就著重在學生對於教學活動是否具有強烈的參與感和高度的興趣。在遊戲中我觀察到學生都熱切希望教學遊戲能夠持續進行。
  第一週是換位置遊戲,遊戲方式是,老師指定一位同學,叫出另一位同學的名字後,就跑向那位同學的位置,如果在跑者到達之前,被叫名字的人立即叫出另一位同學的名字,就可以逃出原位置不被抓到,並跑向被叫的名字的人,如此持續下去。簡單的叫名字換位置遊戲,學生在被叫名字後能否立即叫出另為同學的名字,不被抓到。表現出學生的反應能力和對同學得熟悉度,在活動中對於記住其他同學的名字變得更為積極。
  第二週是貓抓老鼠的遊戲,遊戲方式是,指定一位同學為貓,其他同學為老鼠,貓必須喊出:我是貓,然後開始抓老鼠,老鼠快被抓到時,必須喊出另一位同學的名字,這時被喊到名字的同學就變成貓,立刻喊出:我是貓,就可開始抓其他同學。這個遊戲和上周的換位置遊戲有同樣的效果和功能,但比較激烈,學生的反應時間更短,而且對同學必須更熟悉才能在遊戲中避免被淘汰,所以學生對於瞬間的反應能力,必須更為專注。

  在這兩個遊戲後,我又開始思考美感教學是什麼,是教導學生學會什麼是美感,還是建立他們更積極的態度比較重要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美感無法在短短的四十分鐘教學活動真正的了解,但激發學生積極的態度才是學習真正的開始。活動後我更確定了,激起學生積極的態度是這次美感教學的第一目標。